中國時報【文╱王晨妍】

全台占地面積最大、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台灣圖書館,擁有176萬冊豐富館藏,前身為日據時期「台灣總督府圖書館」,是台灣文獻館藏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。「本館館藏最大的特色為清代和日據時期的台灣學資料數量極多,1914年本館成立後所留下的資料,舉凡當時報紙、期刊、圖書、古文書等,至今仍保存於館內,持續致力蒐集有關台灣研海外旅遊英文究之史料及論著,並支援各領域的台灣學研究,實為珍貴。」新上任館長楊玉惠侃侃而談。深耕教育20多年的楊館長認為,唯有透過專業資源整合,才能不斷開創圖書館的新價值,擴展及提升館務新風貌。

民國96年,教育部核定於國立台灣圖書館設置台灣學研究中心,以厚實的台灣文獻與南洋資料館藏,支援各界從事台灣研究時必要的資源。館藏涵蓋台灣史料重要資料、台灣時報、台灣教育會雜誌等書刊;以及日據時代台灣有關宗教、社會、語文、政治、教育、經濟、民俗、氣候、地質、產學、藝術、史地等圖書文獻。不論是國內外學者、編劇導演、藝術家等任何一位想更了解台灣歷史的民眾,必能在這文化藏寶庫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寶。

台灣學研究中心除每年舉辦「典藏台灣記憶行動展覽館」,以立架式展板供高中以上桃園英文補習班學校及公共圖書館借展,今年暑假將辦理「台灣文史教學營」,幫助中小學教師對台灣文史藝術有更專業的認識與理解,提供教師們對台灣學教案的設計及素材,希望讓更多學子學習到正確的台灣歷史;隨著數位發展的腳步,國立台灣圖書館於民國96年陸續數位化館內的舊籍台灣資料,整合全國台灣學相關等141個資料庫,將館藏珍貴歷史記憶特藏數位化,讓民眾在家也能輕鬆查到想要的資料。館長楊玉惠分享了有趣經驗說:「有一次,一位民眾求助本館,協助找出家族日據時期的門牌號碼,台灣學研究中心透過館內留存當時日據時期的電話黃頁資料,順利幫助民眾完成了家譜,也是好事一樁。」

自製視障讀物創公共圖書館先河

館內五樓,有一間民國96年台灣首座成立的圖書醫院,裡頭志工們安靜地低著頭各守崗位,修裱書皮的、製作書封的、修補書頁的,每一位圖書醫師身上都看見了三心,「愛心、用心、耐心」溫柔地修復每本書籍文獻,運用新穎的儀器與保存技術,維護館藏資料,延長館藏壽命及使用期限,這一群人致力推廣圖書保健觀念及醫療修復技術,這樣無償的愛心及熱忱,令人為之動容。館方同時也開放民眾自行參觀或室內導覽,在每周三上午9:30-11:30,可自行透過玻璃窗口瀏覽圖書維護作業情形,室內導覽時間為每周三下午2:00-5:00,須於參觀日前5日預約申請,每場由館員提供30分鐘的中文導覽解說服務。

在台灣,平均每小時有4本書被出版,而一本視障圖書的製作,卻需要4,320小時的等待時間,視障者因視覺障礙無法與一般人一樣享受即時閱讀的樂趣,只能藉助點字書或有聲書來獲取有限的知識,國立台灣圖書館深感視障者在精神糧食需求的迫切性,積極設法成立盲人讀物資料中心(現更名為視障資料中心)。從努力到處「蒐集」視障讀物,到如今能「自製」視障讀物;從添購點字機、熱印機、籌設錄音室到開始自己出版點字書籍、製作有聲圖書,創下台灣公共圖書館視障者服務之先河,逐年擴充設備、人員、場地,至今歷經40個年頭,已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視障資源整合查詢單一窗口。

103年11月,國立台灣圖書館更經教育部擴大指定為身心障礙專責圖書館,接著「視障隨身旅行英文單字聽」APP行動服務也正式啟動,讓視障人士能透過智慧型裝置進行視障點字書的報讀、視障有聲書線上聆聽及下載等服務,為視障朋友打造更多無障礙學習方式。

積累知識,勝過積蓄金銀,甫獲行政院104年第六屆政府服務品質獎的國立台灣圖書館,百年來不曾間斷用心充實館藏、提升設備技術、加強資源服務,造就了國家第一的優質閱讀環境,國立台灣圖書館就像是源源不絕的活寶山,歡迎大家來挖寶。


9D7B2DC48C275E25
arrow
arrow

    x93dx1rjn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